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***资讯1127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***资讯1127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故事会是什么类型的杂志?
期刊杂质,半月刊。
《故事会》(CN:31-1127/I)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月刊,自创刊以来,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,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。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。
《故事会》杂志在坚持故事文学特点的基础上,成功塑造人物形象,提高艺术之美感,力求口头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,从而使每一篇故事能讲得出、读得进和传得开。
栏目设置
开卷故事、 笑话14则、 网文热读、 东方夜淡、 恢段子、 央企故事、 新传说、 海外故事、 3分钟典藏故事、 传闻轶事、 阿P系列幽默故事、 外国文学故事鉴赏、网文热读、 法律知识故事等。
古代专门给皇上跳舞的地方叫什么?
叫做教坊。
教坊是由唐到清,管理宫庭中演出音乐舞蹈及戏剧的组织。由於教坊中的女艺人,也被称作官妓,是广义的***中的一种,因此到宋元以後,民间的妓院,尤其是乐妓演出的场所,有时亦被称作教坊。
唐代的教坊
教坊最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(618年-626年)出现,是为内教坊,,归属於太常寺管理。武后年间(684年-704年)一度改称云韶府。唐中宗时(705年)又恢复旧称,到***二年(714年)又增设外教坊四处,二在洛阳,二在长安,并使教坊直接由宫廷派教坊使、教坊副使领导,而不受太常寺管理。
唐代的教坊的业务为管理负责在宫庭中演出歌舞、散乐等的男女艺人。这些艺人依其地位及技艺高低分成不同等级。如一般的女艺人称「官人」,较高级女艺人的称作「内人」或「前头人」,平民人家进入的女性要学习各种乐器包括琵琶、筝、箜篌等乐器,被称作搊弹家。相较於太乐署、鼓吹署等组织以演奏仪式用的雅乐为主,但也演奏燕乐,教坊所所演奏的是较出自民间的***性音乐。
宋代的教坊
北宋初年於960年即在汴京设置了教坊,分为四部,之後宋平定南方各地,又在各地招来许多新的乐工,靖康二年(1127年),金人攻陷汴京,造成乐器和乐书的散失和教坊的结束。 南宋初由於在战乱中,未恢复教坊组织,但绍兴14年(1144年),才再成立,其後绍兴31年(1161年),金人再度侵宋,教坊再废。之後虽有类似名称的单位掌音乐事务,但已没有乐工,而是需演出时临时招募人员排练演出,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艺人的兴盛。
宋代的教坊的作用与唐类似,以演演宴乐之用的殕乐为主。在北宋时,分成大曲部、法曲部、龟兹部、鼓笛部四部,分掌不同乐种的教习。至南宋时,更进一步按乐器及表演种类分成十三部色,包括筚篥部、大鼓部、杖鼓部、拍版色、笛色、琵琶色、筝色、方响色、笙色、舞旋色、歌板色、杂剧色、参军色,各设部头或色长。
辽金元明清的教坊
辽、金亦仿***之制设立教坊,以供宴乐演出之用。元代则在大都设有教坊司,掌管及训练艺人演出音乐及戏剧。明代则在洪武年间(1358年-1398年),在南京设立教坊司,隶属於礼部,至明成祖时,迁往北京。
清初亦沿明代设教坊司,顺治十六年(1659年),废除教坊司中的女乐,而以男性内监代替。至雍正七年(1729年),将教坊司改为和声署。
为什么金国能灭了北宋?北宋经济那么强大,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?
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,农业、印刷业、造纸业、丝织业、制瓷业空前发达,人口也出现巨大的增长。著名的《清明上河图》描绘的就是北宋的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,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,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。
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,除了富国还要强兵。但是纵观整个宋朝,也是一个战斗力十分薄弱的朝代,搞金钱外交花钱买和平的例子在宋朝比比皆是。同样一个朝代,经济之发达和武力之孱弱对比令人咋舌。
一、重文轻武,“杯酒释兵权”埋下隐患
宋朝建立之初,中国刚刚经历五代十国的***,宋朝建立者吸取唐末藩镇权力太大,武人纷纷称王称帝的教训,加上赵匡胤自己也是黄袍加身的,所以宋朝统治者非常忌讳武将拥兵自重,便***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,并通过设立枢密院极力抑制武将。然而,历史反复证明,凡事都有两面性,显然,这样一些看似高明的举动,却也为宋朝的安定和富强埋下了隐患。 本来,在宋朝建立之初,“重文抑武”的策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巩固***,可是随着国家的逐渐稳定,外来侵略的祸患越来越大,在历史上,和宋并存的还有辽、西夏、金、蒙古等,当这些外来威胁来临的时候,以中原自居的宋朝还是坚持祖制,没有让武将的地位得到提升,造成了整个宋朝,没有几个名声在外的将领。 另一方面,为了防范武将,实行了“兵将分离”制度。宋朝的军队地方军(厢军)、中央军(禁军)加上边防军共有100多万,但却是“兵不熟将,将不识兵”。这种做法疏远了官兵关系,降低了军队的指挥和协调效率,削弱了战斗力。
二、苟且偷安,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
宋朝的经济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度,但社会越发展,物质越丰富,文明程度越高,人的私欲、贪图安逸的想法就会更强烈,享乐至上的观念腐蚀着绵延中华几千年的尚武精神。好男不当兵、好铁不打钉,当大多数人都这么想的时候,就不敢理解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原因了。宋朝还有一个奇怪的做法,就是在士兵的脸上刺字,就是因为宋朝的士兵经常逃跑,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监督战士。 与具有优越条件的中原不同,身处北方恶劣条件的游牧民族,生活条件极为艰苦,与大自然战天斗地练就了他们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,物质的匮乏与落后促使他们保持着强劲的扩张掠夺意识。相互一对比,孰高孰低一目了然。
三、权利分化,“和尚多了没水喝”
为了防止大臣专权,将行***力一分再分。比如设立参知政事,作为副相。这样一来,枢密院管军事,宰相的军权就被分离出来了,统治者还觉得不够,又设了一个三司管财政,这样,相权就更加削弱了。在地方官的认命上,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直接担任,这样一来,地方官相互监督,想要作乱就特别难。但是,这样造成的问题就是行政效率低下,“九龙治水”--龙越多越不下雨,人越多斗得越欢,相互推诿扯皮,影响了决策的时效性。北宋宋祁在上疏中说:“天下有定官,官无限员,一冗也。”这就是宋朝出了名的“三冗”问题,即冗官、冗费、冗费,“三冗”问题已成为北宋初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,这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。“朝中论未定,金人已渡河”,***机构空前庞大,给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。
四、中央集权,大包大揽“猪队友”
宋朝经过政治制度的改革,使君主牢牢掌握行政、军事、财政等大权于手中,在财政上,要求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归中央所有;在军事上,把精锐的禁军,一分为二,一半云集首都,一半分驻全国各地。这样,地方的军事和财政力量大大削弱,当发生外敌入侵时,地方也无钱无粮组织抵抗,只能坐等中央救援。 对于皇帝而言,虽然他们在诸如诗歌、书法、绘画、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奇高,在腐化堕落上也没有其它朝代严重,但却在军事、外交等方面上显得比较幼稚。“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”,先有宋太宗亲率大军征辽,结果被射两箭最终折寿而亡,后有宋钦宗荒唐迷信,以“神兵“杀敌,结果都城陷落,落得一个亡国被俘的可悲下场。
五、要地丢失,长城防线已不在
钱穆先生在其《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得失》一文中曾说,宋朝具有先天的国防弱势。宋朝接手的是一个国内四分五裂,***了二百多年的烂摊子,开国之初,幽云十六州和塞北西北的丢失,不仅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攻的一道屏障,还使宋朝在马和铁这两种重要战略物资上长期受制于人。宋朝经济虽然强大,却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强大的骑兵,就算是抗金英雄岳飞辖下的骑兵也不过三千左右,其他部队的骑兵就更少了。这种窘境使得宋军机动能力很差,时时陷于被动。没有完整的防线,没有强大的骑兵,自然也就无法对抗北方强大的骑兵部队的进攻。
六、赋税繁重,百姓总是“冤大头”
宋朝的灭亡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百姓的负担太重。宋朝实行“两税法“,宋朝的两税收的不算太高,但是有很多杂项,比如支移、经总制钱等等,这些杂项是正税的好几倍,这样算起来赋税就重了。由于皇帝的昏庸,国内经济萧条,连年打仗,宋朝又在对外的战争中屡屡战败,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求和,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,因此缴纳赋税的数额越来越多,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。有学者统计过宋朝存在300多年间洪暴发了400多次,农民起义,可想而知当时的宋朝,施加给底层民众的负担有多重。
历史一再证明,一个没有尚武精神、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、不思进取的民族,即使经济再繁荣强大,文化再灿烂辉煌,也是人家的盘中餐、“砧板肉“。历朝历代,没有武功,哪有文治?纵观整个宋朝,就是由于文气过重,武功萎靡,最终惨遭***,被他族所灭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***资讯1127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***资讯1127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